玫瑰茄(Hibiscus sabdariffa L),又名洛神葵,别名为山茄、罗塞尼、落济葵等,是锦葵科植物。玫瑰茄一般高2米左右,茎淡紫色,叶异型,下部的叶卵形,不分裂,上部的叶掌状深裂,裂片披针形,花单生于叶腋,近无梗,花萼杯状,淡紫色,花黄色,内面基部深红色,蒴果卵球形,近顶端具刺状附属物,基部与萼合生,种子肾形,无毛,花期夏秋间。
1
物种起源
玫瑰茄,原产于非洲,1945年传入中国福建,分布于广东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常见于热带、亚热带短日照条件下生长,喜湿热、耐旱、耐酸性土壤。
本品略呈圆锥状或不规则形,长2.5~4cm,直径约2cm,花萼紫红色至紫黑色,5裂,裂片披针形,下部可见与花萼愈合的小苞片,约10裂,披针形,基部具有去除果实后留下的空洞。花冠黄棕色,外表面有线状条纹,内表面基部黄褐色,偶见稀疏的粗毛。体轻,质脆。气微清香,味酸。
3
生长习性
生长机制
花单,生于叶腋,近无梗;小苞片8-12,红色,肉质,披针形,长5-10毫米,宽2-3毫米,疏被长硬毛,近顶端具刺状附属物,基部与萼合生;花萼杯状,淡紫色,直径约1厘米,疏被刺和粗毛,基部1/3处合生,裂片5,三角状渐尖形,长1-2厘米;花黄色,内面基部深红色,直径6-7厘米。蒴果卵球形,直径约1.5厘米,密被粗毛,果爿5;种子肾形,无毛。花期7~10月;果期11~12月。[6]
生长环境
玫瑰茄,原产于非洲、东半球热带地,全世界热带地区均有栽培。1945年传入中国福建,中国台湾、广东和云南南部等地也引入栽培。[6] 常见于热带、亚热带。 生长在北纬30°以南,海拔600米以下的丘陵与平地。
玫瑰茄喜温暖,畏寒冷,怕早霜。年平均气温19-23℃。生育期的有效积温(≥15℃)240天以上。平均初霜日12月1日。适宜在短日照条件下生长,喜阳光充足。喜湿润,湿热、耐旱、怕涝,忌积水。耐瘠瘦,耐酸性土壤,对土壤要求不严,除黏土与碱性土外,一般土壤均可生长,在新垦地、土层深厚、疏松肥沃、酸性至微酸性的沙质壤土上生长旺盛。
我国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和云南南部引入栽培。原产于东半球热带地区,现全世界热带地区均有栽培[6]。
5
繁殖栽培
栽培方法
玫瑰茄繁殖方法一般为播种繁殖。 于4月下旬至5月上、中旬播种。选雨后晴天,按株行距1米×1米开穴,宽10-15厘米,深10厘米左右,每穴点播4-5粒种子,播种深度3厘米,覆土0.5-1厘米,每亩播种量约0.6千克。播后约7天出苗。苗高15厘米左右间苗,每穴留壮苗1株。
赏景色品味人生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同人小说网http://tongren.me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