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文台的供暖管道在子夜彻底冻裂,热水混着冰碴子漫过展厅地砖,于弥刚把铜制单摆的展柜垫高,就听见“咔”的一声——玻璃罩的裂痕里渗进了冰水,橘子糖纸泡在水里,边角的焦褐色晕成了云雾状,像幅正在融化的银河。
“快拿防水布!”刘老师的帆布包浸在水里,姜糖泡得发胀,他却先捞起了陈雨的演算纸海报,“这纸见水就烂,当年李院士特意用了防潮纸,也经不住这么泡!”扎羊角辫的天文社社长突然扑在海报上,用校服外套吸干表面的水,她身后的社员们手拉手围成圈,把漏进来的冰水往排水口引,裤脚冻成了硬邦邦的冰壳。
周航的3D模型在冰水里浮起来,透明罩撞上展柜棱角,裂成了更大的碎片。他跳进水洼捞模型时,发现底座的硅胶干燥剂吸饱了水,鼓得像块海绵。“用蜡烛!”当年戴棒球帽的讲解员举着打火机跑过来,手里攥着半包生日蜡烛,是孩子们准备的观测日惊喜,“把蜡油滴在接口处,能临时防水!”几个中学生蹲在水里,手递手传着蜡烛,火苗在寒风里抖得像星子。
鸾安跪在展柜前,用镊子夹着吸水纸吸糖纸上的水。“淀粉糊遇水会化,”她的指尖泡得发白,却精准避开了糖纸的脆化处,“得用松节油调和蜂蜡,是我爷爷修古籍的法子。”于海龙突然扯开自己的围巾,把蓝紫色轨道图裹得严严实实,羊毛纤维吸着纸上的潮气,他喊着当年女生们的名字:“快拿熨斗!调低温档,当年熨观测记录就是这么干的!”
陈雨的演算纸海报上,3.7度修正箭头上的签名开始晕染。她突然想起什么,拽着于弥往资料室跑:“刘老师的旧教案!”资料室的铁柜里,果然藏着叠用油布包着的纸,是当年刘老师手写的观测笔记,“这纸浸过桐油,能当临时衬底!”两人跪在地上,把教案纸一点点塞进海报背面,指尖的油墨混着水渍,在纸上印出星星点点的痕迹。
李院士的拐杖斜插在排水口,蓝宝石顶端的露水冻成了冰晶。“你们看这水流的方向,”他指着地砖上的水痕,“像不像‘同光星’的轨道倾角?”他突然从口袋里摸出片塑封的银杏叶,是当年鸾安爷爷送的标本,“叶脉的疏水结构,能导水!把它贴在糖纸旁,水就不会积着了。”
于弥站在梯子上调整射灯,冰水顺着天花板的裂缝滴在他肩上,冻得他一激灵。“角度偏了0.8度!”鸾安举着水平仪在底下喊,手里的尺子冻上了冰,读数却丝毫不差,“当年暴雨后校准用的铅垂线,现在能派上用场!”两个男生扛来根长绳,下端系着铜制单摆的备用底座,绳子在寒风里晃出稳定的弧线,像道不会说谎的基准线。
当最后一块防水布盖在展柜上时,天边泛起了鱼肚白。刘老师掏出新的帆布包,往里面塞着泡胀的姜糖、带蜡油的接口碎片、还有半片湿漉漉的银杏叶:“这包得标上‘深秋抗洪记’,”他抹了把脸上的水,“让孩子们知道,护星星不仅靠恒温箱,还得靠手拉手的人墙。”
晨光照进展厅时,铜制单摆的玻璃罩上,冰水蒸发后留下了层水痕,刚好和鸾安拓的叶脉印重合。于弥的手机亮起,是鸾安发来的照片:展厅穹顶的“深秋守护者”星旁,多了圈细碎的星环,每个光点都标着个名字——有天文社社员的,有当年同学的,还有连夜赶来帮忙的保安大叔。
照片下方写着:“最亮的星环,从来不是冰做的,是无数双手攥出来的温度。”他抬头时,看见刘老师正教孩子们用松节油擦模型上的水痕,深秋的阳光透过结霜的玻璃窗,在每个人手背上投下叶脉状的光斑,像给掌心的光,又镀了层新的暖意。
高考失利后重生,我卷赢了全省尖子生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同人小说网http://tongren.me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